青少年
15次
来访者是一个14岁男孩的母亲,来访者陈述孩子从小脾气暴躁,不爱跟父母交流,上初中以来,除了必要的话,几乎拒绝跟他们交谈,当问及孩子学业时,孩子会瞪眼不语,多说几句,他甚至转身就走。孩子成绩一般,他的其他情况,父母一概不知。这个局面让母亲很忧虑,于是前来咨询。
来访者是一名企业副总,给人感觉雷厉风行。
在孩子一岁半时,就跟孩子分开出来工作,孩子放在老家爷爷奶奶带,直到小学才接到身边。
孩子从小话不多,一直以来显得跟自己不是那么亲近,加上自己工作忙,陪伴的时间也比较少,总觉得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跟来访者的访谈过程咨询师感受到来访者是一个目标感极强且很理智化的人,不擅长表达情感,跟孩子的互动也比较机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行为规范,很少跟孩子聊心事说笑或者单纯陪玩。
当孩子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有情绪时,母亲的处理大多数时候是跟孩子讲理,告诉他他的行为不符合规范或者他的需求不合理。这样的回应方式可能让孩子感受到情感得不到镜映,需求得不到回应和满足,渐渐地孩子越来越难去表达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
慢慢地,孩子就不去表达需求和情感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互动过程就变得去情感化、压抑、死板和无话可说。
通过咨询师的慢慢引导,来访者渐渐体会到这样一种情感真空的状态对儿子心理的伤害,也看到儿子脾气暴躁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意义,那是儿子无法言语的情绪表达,是对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是对渴望拥有好的母子关系的呼号……
咨询结束时,这位母亲觉得自己自此才算开始踏上跟儿子建立情感连接的破冰之旅。
经验感想:很多家长觉得养育孩子重要的是教他安身立命的本领或是言行规范,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养育一个孩子,首先要做的是跟他建立亲密的感情,而后一切才有可能,也才有意义!
联系我们